时间:2022-08-20 11:33:15点击:256 次来源:中信皮肤科门诊部
这天,我和助手焦医生来到诊室的时候,外面已有不少患者在等候了。
第一位进来的是个年轻姑娘,大约二十三四岁,身材修长,眉清目秀,面色却略显暗黄,尤为美中不足的是,姑娘的额头、两颊布满了“青春痘”。
未等我问,她却先开了口:“殷大夫,我是慕名而来的,我同事介绍说您擅长治疗‘青春痘’。我脸上的‘青春痘’已经很长时间了,您看我的好治不好治?”
我看了她的舌头——舌质淡红,舌体略显胖大,舌中、舌后部有厚厚的舌苔。接着又号了她的脉——她的左右两脉略微有点弦。
焦医生也望了舌,号了脉,并问道:“请问你脸上的青春痘有多长时间了?看过医生没有?”
姑娘道:“有三四年了,吃了好多的药,中药、西药都吃过。都是刚开始有点效果,可是越吃越没效!”
我问道:“你都吃了些什么药呀?”
姑娘一口气说了五六种中药西药,都是清热败火、消炎解毒的。
焦医生忍不住打断了她的话,说:“你可不敢再吃这类药了,再吃你的肚子该不舒服了!”
姑娘抢过话,说:“我现在就不敢吃凉东西,一吃胃就痛,严重时还会拉肚子。”
我看了一眼焦医生,表示嘉许,接着对姑娘说:“你这个病,中医叫粉刺、面疱。过去你总认为是‘上火’了,可是吃了那么多去火的药,还是没效吧?其实中医认为,痤疮不光是皮肤病,更主要的是脾胃病,可不是单纯‘上火’那么简单喽!这样,我给你开几剂中药,调理调理脾胃,痤疮很快就能消下去。”
处方很快开好了:
姑娘拿起处方刚要走,我又叫住她,嘱咐道:“饮食必须忌口,记住:辣椒、羊肉、蜂蜜、冷饮一点别沾!”
“为啥呀?”姑娘不解地反问。
我严肃地说:“要想好得快,就照着做!下次来我再告诉你为什么。”
姑娘走了,焦医生悄悄问我:“《黄帝内经》上说‘肺主皮毛’,痤疮长在皮肤上,应该是肺的病,您怎么说是脾胃的病呢?”
我笑了笑,道:“看来你最近确实用心了,好个‘肺主皮毛’!可是《黄帝内经》里还有专门论述痤疮的经文呢,你背背看!”
焦医生若有所思,背道:“……劳汗当风,寒薄为皶(音zhā,指酒渣鼻),郁乃痤。”
我满意地看了看焦医生,接着说道:“这句经文是说,人在劳动出汗之后受风寒侵袭,入里化热,郁结在皮肤就成为酒渣鼻和痤疮。一般来说,痤疮多是肺热内郁而致,也就是‘郁乃痤’。但是,当前有很多痤疮患者并无肺热的临床指征,所以服用了大量清热去火药物却没有疗效。你看这位姑娘痤疮色暗黑,而不是鲜红;舌质淡红而不是绛红,舌苔厚腻;吃了冷物则腹痛、腹泻。这是一派脾胃虚寒、湿热内生的表现。面对这种证型,用一般的清热去火药物不但难以奏效反而坏事!”
焦医生全神贯注地听着,我接着道:“在五行理论中,肺属金,脾属土,土能生金,脾乃肺之母,故调理脾胃能收到治肺之功。你说说我开的方子。”
焦医生道:“您开的是张仲景《伤寒论》中半夏泻心汤,但是加了味。看来,不能墨守成规,而要与时俱进呢!”
我笑道:“是啊。痤疮这个病,有很多医生在研究。西医认为:内分泌、皮脂、毛囊内微生物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。“中医讲究‘外病内治’,通过健脾、清热、祛湿、宣肺的方法,标本兼治,这样,不仅她的痤疮能好,而且肠胃、面色都能改善。”
焦医生忍不住问道:“可是您为什么要用干姜呢?不怕太热了吗?”
我说:“这个问题提得好!我没有单用干姜,而是和黄芩、黄连配伍应用。干姜热性,黄芩、黄连寒性,热性药与寒性药互为佐助,能起到化湿清热的作用,这也正是本方的奇妙所在!”
焦医生若有所悟,道:“怪不得您还叮嘱患者千万要忌辣椒、羊肉、蜂蜜、冷饮呢。辣椒、羊肉性热,影响清热;蜂蜜、冷饮性冷助湿,影响化湿;都影响药效。”
我点头称是。
几天后,姑娘高高兴兴地来复诊了,脸上的痤疮已经消了大半,剩下的色泽也淡了许多。我告诉了她为什么要忌口的道理。根据姑娘的舌脉变化,又略微调整了一下药方,这样大约治疗了2个多月,她的痤疮基本痊愈了。
中信皮肤科殷利军医生提醒您:中医需要辨证论治,切勿对号入座,自己用药。